中国徽章的历史由来徽章,简言之,就是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、职业的标志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,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。
图腾是印第安语“totem”的音译,本意是“它的亲族”。是氏族部落成员公认的与其有血源关系的自然物。主要以动物为主,也有的以植物为标志。
奥利地著句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:“图腾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,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,就宗教信仰而言,人们对图腾具有出乎自然的尊敬和被保护的关系;就社会观点而言,它不仅代表着同族内各族民间的相互关系,同时也划分出了与其它部族之间应有的关系”。
可见,图腾具有受崇拜性和标志性。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,图腾的宗教属性日益淡薄,区别性和标志性作用日益突出。建社会早期,不少国家的族徽、国徽、王室徽章已有了独立的实体,只是它们大多不是供佩戴的,而主要是安放或镶嵌在建筑物上,象国徽、王室徽章一般是安放在宫殿上。
中国古代较为有名的图腾是龙,我们的祖先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往往置于皇宫及贵族家庭中,大殿的屏风上。
另外,如三足乌等也在一些地方作为图腾,受到人们的崇拜。至今,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,仍有崇拜图腾的习俗。如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的基诺族,目前还沿袭着佩戴“族徽”的习惯。
而徽章真正有文字记载,则起源于我国。《战国策.齐策一》记载:“秦假道韩魏以攻齐。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……章子变其徽章,以杂秦军。”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例。但此处所指的徽章,与现在意义上的徽章,是有本质的区别的。它实际指的是旗帜。高诱注:"徽,炽名也……变易之,使与秦旗章同。"。"炽",通帜,徽是旗帜,章是指旗帜上的标记。
后来到了宋代,据史料记载,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(公元978年),李飞熊盗用驿马,诈称使者,阴谋作乱被朝廷识破处斩。为防止再有人假冒使者,朝廷规定给每位使者发一枚刻有特殊标记的银牌,入朝晋见或执行公务时佩戴于身,作为标识,成为一种加强宫政事务管理的手段。到了金代,女真族派谴使者外出,让贵者佩金牌,呼为"金牌郎君",让次者佩银牌,呼为"银牌郎君"。这两种徽章分别铸刻有六、七个篆字,证明使者身份和地位。此外,在中国古代,较为著名的虎符、鱼符、腰牌等均是现在徽章的雏形,已具备了现在徽章,特别是凭证类徽章的特征。
但只是到了近代,特别是清代,徽章才真正具备了现代的意义。近人徐珂编撰的《清稗类钞》第13册《服饰类.徽章》一文写到:"徽,帜也。古以旗帜为旌别,故设徽章。今谓凡可为旌别之记号者,曰徽。常用者以金银铜为之,暂用者以绸丝绫为之。"在中国,真正的徽章始于清朝。